公司动态
利川道路·退耕还林与山桐子产业的完美结合已在《中国林业》杂志2017年7月下刊发,刊发内容如下
发布时间:2017.08.08 编辑:艾佳 来源:本站

《中国林业》2017-7下刊用稿

 

利川道路·退耕还林与山桐子产业的完美结合

——湖北省利川市委市政府联手湖北旭舟林农科技公司发展山桐子木本油料产业助推精准扶贫闻思录

艾前进 王耀明 艾佳

 1.png

 西山川给山桐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承载空间。  俞学武 摄  

 

长期以来,地处鄂西、湘西、渝东北、黔北地区的武陵山区,一直深受恶劣自然条件与贫困的折磨。湖北省利川市忠路镇长干村村民黄作玉还记得,当年全家劳苦耕作,靠种几亩地,勉强够填饱肚子。截至2016年底,仅恩施州一个323.4万农村总人口中,贫困人口还有38.9万人,贫困程度依然较深。

端午时节,我们走进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和湖北省退耕还林建设先进县的湖北省利川市,从市政府城区到偏远的沙溪乡村,6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两侧的山坡和谷底,带状、片状栽植的山桐子整齐有序、绿意昂然,树下的药材、瓜菜长势旺盛,林下鸡悠然自得。连片发展的山桐子产业正在让利川和鄂西村民在好山好水中一点一点地摆脱贫穷。

窥一斑而知全豹。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8个县市全部处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惯称“八山半水分半田”。长期以来,农民难以依靠发展农业生产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机遇和挑战并存。生态资源是恩施州最大的战略资源,生态优势是恩施州最大的发展优势。随着近几年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新发展理念的践行,在外发展的企业家刘汉蓁关停矿业、路桥产业,回到家乡利川市,借势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紧紧依托退耕还林的政策利好,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扶下,创办湖北旭舟林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舟林农”),选取适应性强,易栽培,产量高,盛果期长,含油量高,品质好的木本油料新产业——山桐子,带领贫困村民整村整乡稳健推进产业发展,在贫瘠的土地上栽种“黄金果”,建设“树上油库”,提炼“中国的橄榄油”。仅仅3年时间发展初具规模,现已完成山桐子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8万多亩,为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好树文章,打好产业牌。旭舟林农的产业务实作为给利川生态经济赋予了新内涵,市委书记沙玉山、市长张涛带领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支持帮扶,将其作为全市重要的扶贫产业,使全市退耕还林的经验做法一路走向全州、全省和全国,山桐子产业成为恩施州的主导产业。全国人大代表、恩施州委书记李建明在2017年“两会”上专门提交了《关于支持在恩施州重点推进山桐子林业产业化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议案。湖北省原副省长、省扶贫协会会长苏晓云深入调研后,认为这是当下农村经济改革发展自我探索的一条“利川道路”,他带领协会在全省贫困山区全面推广利川做法,使旭舟林农和主动建设的乡村在湖北省的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农民+村集体+公司的“631”分配模式,成立了1000多个山桐子专业合作社,带动2万多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其中利川市成立山桐子专业合作社300多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多户。

做好退耕还林大文章,探索山桐子产业脱贫新路子。2017年4月,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騋率队考察,充分肯定利川山桐子产业扶贫模式走在了全国前列,承诺支持利川建设全国性的山桐子产业扶贫示范区。2017年5月,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主任周鸿升率领调研组进驻利川,深入到沙溪乡、忠路镇的4个村,走访了欧长凤、蹇春桃等20多家农户,总结出了利川运用退耕还林政策集中发展山桐子产业的调查报告,赞誉旭舟林农的“613模式”,是退耕还林政策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完美结合,是基层监管制度健全落实与林业脱贫攻坚的最佳融合。

 

0.png 

湖北旭舟林农科技公司的基地山桐子样本。 袁兵武 摄 


念好山字经  用退耕还林政策让人与山水共和谐


武陵山腹地的利川山高山大,水多难存。由于农村经济欠缺,青壮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或经商,大多数陡坡地除了留守老人种点玉米、洋芋之类粮食作物外,大多被撂荒和弃耕。坡地和山林资源的利用效率极其低下,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山水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资产、资本优势,是山区农村自我发展的一个沉疴。利川、恩施乃至整个武陵山区的过往,大多是“坐拥金山水,过着穷日子”。

偏远农村的土地苦于无力耕种,基本上没有土地租金收入,过去政府倡导的果木药材种植,因为没有终端专业企业的“产品消化”出路而“搁浅”,影响了农户的收益和村民的利益。

山区农村穷在积重难返的山林土地管理利用,偏远山区的精准扶贫着力点还是应下在山水资源利用的发力点上。2013年,在精准扶贫的时代召唤下,利川市林业局和旭舟林农精准对接退耕还林政策和山桐子产业集群发展,唤醒沉睡的山林土地资源,吸纳农民用土地、山林入股,投入劳力赚取工钱,既挽救了没落的乡村,实现了山林资源的永久利用,又留住了乡愁,保住了村民的就业和增收。

利川市委市政府把不适宜耕种的直接退耕土地流转进合作社发展山桐子特色产业,既可脱贫增收,又能生态减载,还促进了森林资源增长,使各级党委政府在生产扶贫的精准引领上实现了主攻方向和思维的多元化;主导发展山桐子产业的旭舟林农在村镇集体和村民的自愿下,联散聚小,合心做强,找到了龙头企业带头扶贫攻坚的立体化路径;村组村民主动加入产业建设,抓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我脱贫的意识实现全员化。

 

党委政府精准引领思维多元化

实施退耕还林,助力精准扶贫。地处清江上游、三峡腹地的利川市,是长江三峡生态保护的重要屏障和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个恩施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精准扶贫启动时有贫困村14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户、14.3万人。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后,市委、市政府将工程实施与山桐子产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功能有机结合,2014年~2016年已完成造林13.5万亩,任务居全省之首,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798户9673人,有力拓宽林业领域的就业和增收空间,多渠道增加贫困农户的涉林收入。

林业产业扶贫是退耕还林的主攻方向。利川林业结合全市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做出了操作性极强的顶层设计,使山桐子为主导产业的“根”植方向,“枝”连项目,“叶”开农村,因村因户因地制宜地实现精准脱贫。

2016年6月30日,利川市政府在云南召开的全国新一轮退耕还林现场会上介绍经验,市长张涛向与会者分享了全市人民做到“三个瞄准”,抓好“四个到位”,完善“三项机制”的创新做法。利川市的“三个瞄准”是深化扶贫理念,将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实施作为促进精准扶贫的大好机遇,瞄准主要目标、瞄准重点地区、瞄准重点对象,建设以山桐子为主导的林业产业。“四个到位”是强化扶贫措施,使责任落实到位、政策补偿到位、科技支撑到位、就业保障到位。“三项机制”是围绕扶贫目标,建立年度考核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先行先试机制。

2013年,旭舟林农在沙溪乡大坪村组建第一个山桐子种植专业合作社时,利川市林业局紧紧跟进服务村民和公司。农村人才选用,紧贴产业发展。通过村民推荐、村委认同、本人愿意、公司考核的方式,村民龙德辉因为处事公正,被入社村民推选为监事长。他一家在“股权化”运作中主动出5亩多地栽种山桐子,妻子在持家之余参与林地的管理与劳务,当年不仅有分红,还挣得劳务工资5000多元。建设发展4年多,全村245家农户中有216户参与种植山桐子,其中贫困户有87户,总共栽种5000多亩。在市、镇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的指导帮扶下,涌现出“金融助力”“股权均等”“镇村联保”“村社联合”等政府思维多元化发展模式,整体推进了以山桐子产业为基础的退耕还林精准扶贫。

为了突破基本农田和地块零散限制性瓶颈,2015年11月28日,利川市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出台“先规划再调整”“先实施后调整”“边实施边调整”新政,按要求将承包到户的15度以上的坡耕地纳入还林范围,待新植基地验收合格后,涉及基本农田的,再由国土部门按程序进行调整,有效解决了退耕地块零星分散不利于规模化产业经营的难题。

 2.png

    利川市市委书记沙玉山到公司育苗基地调研  

企业主体扶贫攻坚路径立体化

放眼当下农村,大多村集体资产还处于“人人所有、人人无份”的状态。从农村走出来的军转企业家刘汉蓁,重回农村以现代企业制度试验性地将村集体资产变成“集体真正所有、成员按份拥有”。旭舟林农专门发展山桐子产业,创新“631模式”,以“基地发展+退耕还林+精准扶贫+产业结构”的多融合途径,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实现“本本”变“本钱”、资源变资本、寸土变寸金的华丽转身,激发了农民参与山桐子产业建设发展的热情。

在林业产业领域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各种各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新鲜事,由于种植结构单一,面对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行,不少合作社经营遭遇困境,业绩大幅下滑,有的即便加上政策性补贴仍然亏损,甚至面临倒闭。问题的“痛点”在于经营规模小、经营实力弱、服务层次低、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等,甚至有合作社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面对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要培养并保持住活力和竞争力,保障并持续让社员农户分享合作红利,关键在于不仅要合,更要强。旭舟林农主动当“龙头”,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依托恩施州野生山桐子植物资源优势,以相关产业政策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工程建设、农林业综合开发,为恩施山区林业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建成一个管理科学、质量优良、综合效益显著的山桐子木本油料加工基地和产业化种植示范基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公司担起精准扶贫的重任,坚持山桐子产业的科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创新建设山桐子基地,企业在规范运行中拉动市场,确保农民增收、集体增利、企业增效、财政增税,使企业发展的路径更加立体化。

在旭舟林农的引领下,3年带动湖北全省10县市千余个专业合作社结成山桐子产业联盟共同体,带动2万多家贫困户奔向脱贫致富之路。刘汉蓁坦言,对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来说,不能只单纯的追求数量增长,而要用区域发展的主体产业,努力凝聚合作社的集团化水平,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旭舟林农以山桐子产业引导加盟合作社“合而强”,企业从创新组建形式、运行机制、分配方式和产业业态着手,相应地完善章程制度,健全财务制度。主动对接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同时对各加盟的合作社不包办、不代办,着力提高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独立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能力,这样的联合联强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村组农民自我脱贫意识全员化

抓紧培育新型农林经营主体至关重要,山桐子产业不是一家一户和一企一厂所能承担的大事业。只有经营主体结构“优”,才有可能实现产品结构“优”、要素结构“优”和产业结构“优”。经营主体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将直接转换为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高值化和绿色化,有效提高山桐子产业扶贫增收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以沙溪乡为源头的参建农民来看,山桐子产业已成为利川农民自我脱贫的全员共识,不少乡村的农民主动要求村组干部对接旭舟林农,春天栽种时节,常有合作社和农民“抢苗”栽植的事。在利川市白杨镇龙山村7组,60岁的刘祥友、70岁的许光明夫妇,已经“耐不活”山地耕种,将全家6.3亩陡坡地全部拿出来交给村合作社发展山桐子,因为分不到种苗而着急,二老“动”了很多关系才“抢”到苗。请工栽种,他说这是为在外打拼的子孙们种的“养老树”,希望子孙们早些“落叶归根”,回乡围绕山桐子产业“做生意、把钱赚”。老人的儿子刘现华现在安徽合肥做些季节性的小商务、小工程,感到现在的市场不稳定,钱很难赚,家乡父亲年迈,孙辈尚小,需要照顾,他收缩“战场”,决定早些回乡发展山桐子产业。

农民的钱袋子是否鼓起来,是检验新型农林经营主体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利川林业为避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主体富了、农民依然原地踏步的情况发生,引导主体企业与农民合作保持共享机制,促进要素资源互联互通,密切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与合作社、企业合作社等之间的合作,从简单的买卖、雇佣、租赁行为,逐步向保底收购、合作、股份合作、交叉持股等紧密关系转变,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村民的自愿和组织的监管,使村组农民加入山桐子产业自我脱贫的意识得到强化。他们结合已经形成的山桐子种植基地资源,不再只是满足于务工收入,而是努力寻求政府部门的产业帮扶支持,寻求企业的项目实施,形成了林上养蜂、林中管理、林下种养的立体模式。不少建档立卡户年年都有务工性收入和生产性收益,户均增收4000多元,奔小康的劲头更强更足了。

 

 5.png

  利川市结合退耕还林工程连片种植山桐子 


做好树文章   靠山桐子事业吹响精准脱贫冲锋号


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实施了18年,利川作为长江三峡流域的最早试点区,继续的难度不亚于今天的脱贫攻坚,是一篇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才能完成的文章。

旭舟林农全面发展山桐子产业之时,正值利川市林业局新任局长胡臣永上任。经过10多年来的退耕还林建设,能够栽树的土地已经不多,即使有零星之地,老百姓也不一定有发展的期望。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启动后,李克强总理视察恩施州明确要求省州党委政府“能退则退,建设经济林”。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贫困地区发展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还没有摆脱贫困的利川,处于大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山桐子产业为主导的林业生态经济涵盖的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就业容量大,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中大有可为。

做好树文章,规划要先行。市林业局抽调骨干力量,请来国家和省市林业经济规划专家,帮助旭舟林农分别编制出了利川市、恩施州、湖北省山桐子产业发展规划,体现出了产业发展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他们抓住产业规划“牛鼻子”,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坚持国际标准、国家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振兴经济的精神,确保按规划把每一寸退耕的土地都种好树,确保山桐子产业这张蓝图绘到底。

下好退耕还林建设山桐子产业这盘棋,是在穷困山区最前沿探索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林业产业现代道路。其核心是提升山桐子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培养新型职业林农,从根本上搬走“穷山”植“金山”。通过3年多对区域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他们率先成为农村产业工人,提升了一批“老农”的技能,壮大了一线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吸引了一批“新农”加入,引领现代农民在贫困的土地上能创新、敢创业;加速一批“知农”成长,有力地推动了山桐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老农”技能,壮大一线基地新型经营主体

利川林业和旭舟林农倾力发展山桐子产业,是在自觉落实中央的要求,把“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抓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并且里面主要装的是中国粮”。新兴的山桐子基地建设,终究要有人栽树,而且要栽得好、管得精。这就需要依靠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为了让一批居住山野想务农、有经验的“老农”转变观念提升技能,成为山桐子产业的主体骨干力量,旭舟林农创立初期,就设立了扶贫办公室,担负起合作社对贫困户的帮助与接纳,负责培训合作社里的老农民骨干。通过应知应会的应急式教育培训,使一大批加入合作社的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获得提升,一点点地成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山桐子基础管理骨干。他们积极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开展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为确保利川山桐子产业提供了基础支撑。

提升“老农”技能,适度扩大规模。一批掌握了山桐子栽种和管理技能的农民,爱惜自己的退耕土地和山林,主动和合作社要求增加建设面积,壮大了一线基地的新型经营主体。沙溪乡乡长杨海民说,全乡各村全都设有山桐子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全乡退耕土地的大面积栽植,形成了漫山遍野油牡丹和格桑花交替开放的美景,过去的撂荒地免费都无人耕种,现在拿着现金包却无地可供,村民们不仅有了致富的新希望,还因为山桐子特色和争奇斗艳的花卉园迎来了一拨拨城里客。

 

吸引“新农”加入,引领现代农民创业创新

当代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以知识型农民和进城务工经商农民为主体的庞大群体离开了农村,走进了城市,导致农村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农村“空心化”现象十分普遍。“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已经成为极其现实的问题。

“望天收”的山区种地种粮真的养不活自己,更别说一家人。利川林业以退耕还林建设山桐子产业为契机,与公司培养新型林农,引导率先加入产业和产业管理的知识型农民学习专业技能和规模化经营知识,鼓励他们在一线引领合作社提升干事创业的真本领,既破解了“谁来种地”的难题,又催生一批职业农民,聚集在旭舟林农旗下围绕山桐子产业发展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农”队伍,引领了现代林业产业的发展方向。

旭舟林农现代种苗工厂厂长吴胜友是沙溪乡大坪村的普通村民。2013年公司在此创建第一个合作社时,因为他品行端正,愿意干事谋事,群众推选、村委提名、公司考核,成为第一位合作社的理事长。公司领导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做领导和管理工作,业务部门根据时令和需要一对一帮助他安排基地建设,使他很快成为本村的管理高手和技术能人,带领村民在基地以短养长,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不少创新创业的好点子。

2016年底,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决定创建全国第一家现代化山桐子种苗培育工厂,聘请吴胜友担任负责人。上任后,他按照公司的决策要求,配合科研部门的设计,带领创业者精心建设,合理改进设施设备,把工厂分成4期建设,建成一期,投产一期,表现出了足够的管理水平和创业才能,成为大家公认的农民创业者。

随着退耕还林助推山桐子产业的跨越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利川和引种发展区域“新农”创业创新的沃土。为公司承建种苗工厂、建筑房屋、修筑道路的企业主,主动要求以工商资本进入公司联合创业。“新农”的开发和重用,催生了一批新农人,一批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主动要求加入山桐子产业建设队伍,为现代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可以预见,随着山桐子产业的产品上市,这一批“新农”将成为未来围绕山桐子产业创业的主力军,提升农村电商、休闲旅游等新业态新产业,有力地促进山桐子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png

 湖北省内经常有一些政府部门组织考察组赴利川市调研基地建设 

加速“知农”成长,推动山桐子产业可持续发展

利川市沙溪乡偏僻落后的荷花村命名很美丽,但祖祖辈辈都受穷,村里不少人为了生存进了城。这里的山水条件好,有一片难得的平地适宜建设种苗基地。旭舟林农在这里征地50亩,投入重金,建成了山桐子无性系繁殖工厂化育苗中心。建成后的苗圃年出苗率达5000万株,可满足100万亩基地种植需要。

在这个国内最大最先进的山桐子种苗工厂,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播种、催芽、嫁接、喷雾等,一系列繁琐的种植工序,只需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远程控制,便可实现人工智能自动调节。

专家介绍,这座智能化山桐子温室种苗工厂,按照工业化流水线理念设计建造,采用智能化管理运行,已形成现代设施农业4.0技术体系,完成智能化生产与控制装备开发,成功跨越了集约化育苗发展阶段。现代基因组培系统、自动化播种系统、智能化种苗愈合系统、智能温室种苗输送物流系统、水肥一体化种苗自动喷灌系统、成品种苗储运系统,体现出了农林技术的高端与先进。现代技术需要现代知识人才,公司重金招聘全国重点农林高校毕业回到本地农林领域工作且有成就的务实人才,使一批具有高学历、有情怀的“知农”加入公司山桐子产业建设,成为农林产业的后继者,有力地推动了山桐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利川市林业局总工程师胡云权说,山桐子是“能脱贫、不返贫”的绿色产业,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稳定增收渠道。有“知农”们的影响和推升,完全可以使“一棵树撑起一个产业”“一棵树带动一方经济”,作为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部门,我们一定配合公司和农民共同做好树文章,用山桐子事业吹响利川精准脱贫的冲锋号。

 

 3.png

旭舟林农科技公司董事长刘汉蓁(右二)在湖北省开发扶贫建设经验会上介绍山桐子产业发展经验  黄熠涛 摄 



打好产业牌   以新科技精准对接市场提升附加值


随着时间的增长,利川山桐子产业的故事越来越动人。只有用实干的精神状态,用科学的产业,才能最终战胜贫困、如期实现退耕还林下的精准脱贫目标。

置身鄂西利川山乡,整整齐齐的山桐子翠染群山。走进大坪村环朝小组的山桐子科技示范园,不由得发出感叹:这个山旮旯里的园区真精致!整个园区外围顶部被青山包围,形似一口“大锅”,过去种粮不得粮,种菜不收菜,是撂荒多年的荒地,村中人大多搬迁,是一个实足的空心村。旭舟林农从原农户手中流转荒芜坡地和乱石岗地500多亩,按照规划投入近千万元,运用大型机械,修通进村入园道路,将环朝的坡地整理成规则不等的梯田,修建自然蓄水池,测土配方改良土壤,建成了200亩丰产园、100亩采穗圃、100亩实验园、100亩种源圃,从四川、重庆、陕西和湖北本地引进10多种优质品种栽种对比试验,树下套种油用牡丹和特种药材,基本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上养蜂的立体产业模式。牡丹花开游人至,桐子花开蜂自来,曾经的蛮荒之地如今却因为建设一个标致的山桐子示范园而成为风景地,一些村民重新返回有路有业的老家参与建设管理。

栽树兴山可生金,山桐子产业能致富。用科学的退耕还林政策,结合科学的山桐子特色产业,新科技精准对接市场,使一线原料种植基地与农村建设融合,城区乡镇加工与城乡发展融合,形成产业链条延伸,产品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之道。山桐子产业的科技附加值,使生态补偿脱贫与特色产业脱贫并重,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致富的“双赢”。

 

独具匠心研发优质产品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旭舟林农立志在山桐子产业领域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工匠精神”是保障产品质量、推进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根本。对新型产业山桐子的加工和产品研制而言,每一个环节都被注入了当代“匠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产业与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弘扬与传承“工匠精神”?利川市的这家领军企业从创业一开始,便胸怀一颗山桐子产业的“工匠精神”。

3年来,公司在全力发展基地的同时,运用高新科技深入推进山桐子的研发工作。走出去借脑借智,深入到北京、四川,找专家学者释疑解惑,到专门机构了解山桐子的前沿科研信息与成果,委托开展相关项目研究。

注重企业之根,用心研发行动。公司组建跨区域研发中心,率先完成了湖北省内山桐子的资源调查,对野生山桐子产量进行了评估分析;分区栽培、高产试验、林下套种在抓紧推进;良种选育、露地与大棚育苗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参与上海粮食科研所山桐子食用油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已出成果;对山桐子油脂提取工艺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和中度研究。

 8.png

  湖北旭舟林农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的山桐子育苗工厂投入使用   

对接市场培育优秀品牌

大船之航,品牌为帆。企业家刘汉蓁从创立旭舟林农时,便避开大众化产业和大众化路径,依靠科技,对接市场,倚重质量和效益,培育优秀品牌,决心带领公司和山桐子品牌不仅要走出深山,而且还要扬帆出海。

刘汉蓁认为,没有产不出的产品,只有卖不出的商品。当下农民不论是种植还是养殖,收入都不是很稳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品牌,产品市场认可度不高。品牌是无形资产,是市场号召力,企业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和企业带领山桐子产品加工,收到良好的起步效应。

实验室的精炼山桐子油品已经送到国家食用油检测机构鉴评,待精炼设备到位后,可以立即投入批量生产、投入市场并跟踪分析。公司对山桐子的精深加工已经提到了重要的建设日程,在利川市工业园区征地200亩,打造山桐子精深加工产业园。目前正在对产业园区进行最后的规划设计审查,组织国家科研前沿专家,开展亚油酸胶囊研制、维生素E提取分离实验、化妆品研制、工业用油研制、油渣发酵饲料研究等原始创新创造工作。

刘汉蓁立志把山桐子品牌做出“尖端”和“特色”,使新兴产品走出深山,扬帆向海,不仅丰富中国百姓和世界人民的餐桌,更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农林产业的发展力量。

 9.png

    2017年5月19日,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主任周鸿升(左五)率调研组深入公司调研  

集体经济拓展自强道路 

当下的大多数山区村集体经济属于是一片空白,经济“空壳村”不是个例,只能依靠地方财政补贴,而且“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集体经济日益薄弱,一些村基层组织不仅很难为民谋利,还可能伸手向农民集资,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干群关系。

农林现代化和农林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村组作用不可或缺,力量不可削弱,村集体经济“断腰”,势必影响所在地的农业合作经济体和农民的收入稳定,只有激活村集体资产,处理好村民、村集体及农民合作组织的利益,才可能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内部潜力,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三方共赢。

旭舟林农在3年多的合作社建设试验探索中,紧紧依靠各村党支部组建专业合作社,但不让书记和村干部兼任理事长,而是选用村民公认的能人正人,既不影响维系村里稳定的领导力量,又使理事长有足够的精力按照公司的方略统一抓好合作社的生产和管理。旭舟林农采用“村社(合作社)合一,相应独立;企业带社、社管村民;目标一致,齐心发力”的管理模式,突出村“两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提升服务参建农民和合作社的能力水平,有效推动了产业在本村的健康发展。

利川市沙溪乡大坪村的党支部书记安长明说,他们与公司合作已经见到了集体经济增收的成效,实打实地得到政府和公司的产业帮扶经费,在退耕还林、土地治理、村路建设、水利设施等方面积极作为,不落人后,争取到一大批看得见、有效益的经济项目和民生项目,既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平,也帮助合作社加快了产业进程。2016年,村里依托山桐子采收果实已经有了一些收入,村集体告别了“空壳”,往后的收入来源更稳定、更厚实,完全可以统领村内搞好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服务,增强产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坪村的变化有目共睹,各乡镇村屯的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主动找到公司,要求整村加入山桐子产业建设队伍,仅利川一市,近几年在南坪、毛坝、元堡、谋道、忠路、凉雾、汪营等乡镇成立了群英小咸山、高源寨子、金隆等300多个山桐子种植专业合作社,有的还是整乡整镇的加入建设行列,现已成功种植5万多亩。如今公司和山桐子产业已经走进了恩施州的其余县市,走进了大别山的英山、大悟县,走进了大洪山中的京山县……湖北省扶贫开发协会确立今秋在利川召开较大规模的“山桐子木本油料扶贫产业座谈会”。

境界决定标准,行稳终能致远。利川林业联手旭舟林农一心向着规划的目标行进,他们在各级的支持下拼命实干,立足恩施、面向全省四大贫困片区,坚持一手抓基地发展,一手抓产品加工与研发,努力把山桐子产业做强做大,造福于全省、全国广大贫困群众。力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发展,致力把旭舟林农建成山桐子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山桐子三大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