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唯实—贾治邦的为政人生》已由经济日报出版发行
发布时间:2017.03.31 编辑:本站 来源:本站


目   录


引  子   家国情怀


第一章   陕北砺志

出身红色家庭

志丹中学入党

工作不分轻重


第二章   延安实践

自我革命退耕还林  提高农业经济质效

开发油煤拓展财源  打造陕西能化基地

编织公铁交通路网  实现城乡雁阵齐飞

广开民生基层视野  排解水电医教难题


第三章   陕西建树

民生基础在西部开发中从滞后走向振兴

经济结构在转型调整中从分散走向集约

陕西农业在山川秀美中从封闭走向开放

三秦长安在抢险救灾中从应急走向理性


第四章   救助创新

公开灾情信息拓展慈善思路

构筑保底防线健全救助体系

躬行为民之政提高抢险能力


第五章   经略林改

直面失衡危机创立理论体系

全面推进林改盘活万水千山

加速资源培育建设秀美林区

构筑三大体系奠基现代林业

履行林业责任展示中国贡献


尾  声   使命延伸





引  子   家国情怀




2013年的春天比任何一个春天都更象春天。

3月才开了头,首都北京大大小小的花园里,迎春花含苞待放,夹竹桃的枝头现出团团缤纷……

正好,这给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共筑“美丽中国”的“强国梦”作了注解。

3月11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2000多名政协委员,把手中庄严的一票,投给了一年前从国家林业局局长岗位转任政协资环委副主任的贾治邦,成为全国政协新晋常务委员。两天后的3月13日,全会通过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贾治邦高票当选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在这个早春时节的“两会时间”里,贾治邦主任会上会下忙的很,仿佛过去一样的“政坛明星”,被记者追逐,为地方支招,为未来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留下了一个个闪光点。

也难怪,首都北京1月份仅有5天没雾霾,除夕夜、元宵夜均四面“霾”伏,PM2.5(可入肺细颗粒物)时常爆表,市民不得不龟缩在室内“自强不吸”。曾经的“英国雾都”让今天的北京有了真正的体验。记者们追着采访他,是因为他执掌生态林业多年,成功的改革一个接一个,想让他再给一个比较满意的应对策略;地方官员们请教他,是因为他从陕北探索退耕还林到率领全国林权改革,对生态建设有思路有方法,想让他给刻不容缓的生态治污给一个比较合理的思维引导。

如何用实际行动“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贾治邦主任对采访两会的媒体记者说,“美丽中国,不仅要经济足够发达、人们生活水平有较大提升,同时生态环境一定要保护好、建设好。除了抓好工业战线的直接减排和控制污染工作,还要充分发挥生态建设的间接减排作用,充分发挥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吸附粉尘、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以及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切实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比较滞后,要加快立法,严厉查处和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改变目前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他告诉中国绿色时报社的记者,要巩固林改成果,“让农民得实惠才是林改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对于集体林地流转,面积不能过大、价格不能过低、时间不能过长。作为政府部门要适当引导,规范管理,做好服务。”

人民日报记者顾仲阳是专跑农林战线的,他们是多年的好朋友。他在一个大风起兮的沙尘天追到贾主任面前提问:“又来风沙了,如何更好地防沙治沙?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贾治邦主任告诉他,“防沙治沙,改善环境,关键还是要靠林业。林业既能间接减排,又能减少污染,美化环境,确实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林业现在的问题,主要是科技水平还不高、改革还不到位、资金投入还是不够。建议国家随着财政实力增强,逐步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力度,继续深化改革,关键还是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同时把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搞好,在广大农村把生态和产业结合好”。

贾治邦主任的解答,媒体政界都满意。善求解当先善“问”,解答的背后他做了足足的功课。2012年3月,中央安排他任职政协,他愉快服从,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向党和政府准确反映社情民意。多年来,自己从地方到中央,始终在经济一线围绕生态搞建设,对生态环保特别是土壤污染修护治理的现状很清楚,原因太复杂,控制难度太大,形势太严峻。他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继续他在林业局长岗位应该深化的工作,用生态著述、生态调研、委员提案,唤起政府和有关部门认识生态修复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土壤、山林污染防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思考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修复治理。

举笔拟提案,落笔千钧重。国家建设要走好发展与环保的“平衡木”,生态建设连着百姓和民生,委员的提案不是轻易落笔可以挥就的,他更期盼自己的声音、提案和建议,能够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得到社会的呼应,解决更多的民生问题。

从小挥过羊鞭的贾治邦,没有“靠山”和“根基”。在他的为政人生里,以民为师,问计群众,唯实求是,坚定地为党和人民谋利益,不为自己的亲朋好友捞好处,身处省长、部长高位,他的大弟弟贾治和在北京空司服役,他没有托人说情升迁而正常退休;他的大妹妹贾秀芳为他成才父母理家作出了很大的奉献,却至今是陕北吴起县的农民;他的小弟弟贾志军本是陕西国家安全战线曾经最年轻的基层领导,因为“省长哥哥”长时间停留在处级干部的职位上;他相儒以沫的妻子陈瑞琴进京没有安置工作,长子贾黎仍然留守西安、海归的女儿贾祥翔自谋职业,小儿子贾鹏鹏出身西安交大和北大名门,本属一棵仕途上的好苗子,因为“部长父亲”的影响,他只能到一家民企自我奋斗……

回望贾治邦的为政之路,他一直试图找到一条生态富民强地的道路,并把这当成他的奋斗使命。无论身处什么职位,从事什么工作,他都紧紧围绕生态建设,干出了一番可以让人民和国家记得住的事业。

完成了林业局长职位上的新老交替,从生态建设“主战场”转向了一个参政议政生态建设的“新战场”。贾治邦深知,“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所带来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错综复杂。人民群众需要生态民生,对环境问题很关注,这也让生态建设和环保系统的人“压力山大”。如何才能让生态建设者和环境保护人将压力化作动力,更好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引领人民群众共同推进生态修复与治理。带着这样的矛盾问题和考题,有着浓郁家国情怀、乡土情怀和历史情怀的贾治邦,回到陕北故土、深入辽宁一线、走向湖北前沿的生态建设和修复现场,研究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2012年7月,贾治邦回到故乡陕北,深入到神木县现场考察调研长柄扁桃种植基地、两山绿化、神木新村建设和府谷县绿色长廊建设,身为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会长,他有责任在他当省长期间开发地下能源油库的基础上,再在地面的无垠荒沙和莽莽大漠上建设健康安全的食用油库——长柄扁桃油,使这一全新的西北沙漠新油品与南北高山核桃、南方低丘油茶组成中国木本油料全体系,缓解中国食用油的紧张状况。

在陕北,他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吴起县周湾镇王树湾,看到乡亲们通过退耕还林逐渐受益,腾出劳力兴企经商,留守村民引进油桃、樱桃番茄、礼品西瓜等新品种,高效生态农业呈现火红势头。他与昔日的改革同道周万龙、农民朋友王久富等,走进延安大片大片的苹果林中,面对满山满沟的红苹果,面对管护农民的红笑脸,深感过去的艰辛付出值,眼前的苹果林变成陕北自然界的“调度师”,吸碳放氧,回报农民,他鼓励延安的生态建设者,再接再厉,深化探索“果—沼—畜”的全循环发展路径,再创陕西苹果新模式。

盛夏时节,贾治邦走进拥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辽宁,专题调研他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全面建设“美丽辽宁”的做法。他从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中,看到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的希望;从林下经济的繁荣中,看到生态经济的潜力与活力;从流域综合治理的功效中,看到单纯治污永远无法改善生态,转变方式才是根治良策。辽宁破题建设“青山工程”,是逼出来的好思路,干出来的大事业,闯出来的新天地。

金秋十月,贾治邦结合全国政协资环委的宜昌会议,深入库区调研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嘱咐宜昌林业局精选树种,优中选优,“保护植物资源,维护三峡生态安全”。他在湖北林业厅时任厅长王海涛的陪同下,先后深入到宜昌农村龙泉镇稻花香集团,调研这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生态循环产业链经济;进入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鄂州市梁子湖区,透过他们的蓝天碧水、工业倍增等五大生态工程,探讨他们是如何通过生态治理,建设水乡魅力的“滨湖城镇”,成为了亚州著名的生态湿地、中国化石型湖泊、全国县域旅游百强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

在湖北调研期间,适逢湖北生态学院建校60周年,学院院长宋丛文请贾治邦主任题词校训,他没有急于题写,而是认真听取学校的发展情况和育人成果,回到北京后又深思了几天,借用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经典,大器书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学以广才”,为学校校庆增添了一大亮点,这已成为学校培育生态建设人才的新目标。

调研扩思路,深悟明真情。面对人们敏感的环境保护,高期盼的生态要求,生态文明是最直接、最基础的民生工程,要有着眼长远,既对眼前负责,更对历史负责的历史情怀。贾治邦静心思索,抛洒心血,担纲编箸一部生态建设的长卷——《林业兴衰与生态文明》。

这部书从告诉人们,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叶孤舟,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唯一能维持生命进化摇篮开篇,保持“平衡的地球”;人类文明从砍倒第一棵树开始到砍倒最后一棵树结束,警醒人类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衰落,古黄河文明转移,古楼兰、古大夏文明消亡和复活节岛无法生存的现实中,懂得“文明的警示”;从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湿地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质污染、空气污染、气候变暖十大生态危中,感知“失衡的危机”, 这“将有可能取代核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安全威胁”;唤醒“人类的觉醒”,从思想上觉悟,从理性上思考,从行动上重建森林,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和恢复湿地、防治荒漠加剧、维护生物多样性,自觉实现联合国环发大会的千年发展目标;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功能丰富的森林”,充分发挥碳汇、保水、保土、物种维护、防风固沙、改善气候、景观、保健、循环生产、能源利用、文化传承和经济的诸多功能;希望人们改变对“作用独特的湿地”认识,湿地是贮水库、贮碳库、基因库、净水器,是气候调节器;他期盼读者从荒漠中的生命、荒漠的脆弱性、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孕育的希望中,看清“脆弱多变的荒漠”特性;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神奇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人类未来的财富;新中国的历任领导重视生态林业,毛泽东号召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邓小平倡导绿化祖国,造福万代。江泽民鼓励再造组国秀美山川。胡锦涛要求让森林永远造福人类。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在广东率先栽种了第一棵树。“中国的贡献”不仅仅是对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更多的是对森林资源、防治土地荒漠化、湿地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增长的贡献;编撰者借用复旦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张薰华教授“林是人类生存问题,农是人们吃饭问题、农业搞不好会饿死一些人,森林砍光了会使整个人类难以生存下去”的“沉重的启示”,告诉人类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核心,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维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弘扬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党的领导和行政推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开创世界文明发展道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实现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贾治邦忧思中国生态,他力主放开建设现代林业,常常忧虑各地水多水滥。针对一些地方大工程人为设置河流阻梗,寸断江河,强改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报复”是尽早要发生的,部分地方从洪灾走向干涸就是先兆。在过去林业局长的位置上,他要求全国务林人尽出自己的力,多栽树,管好山,育林养水,以林养地,以此作为林业人的报国之道,解困之策,强林之责。

曾经,一位中央领导与贾治邦探讨基层党建工作,他想起自己多年的基层锤炼,“打铁锤要硬,铸剑火要猛”,领导干部的形象如旗,人格如风,保持良好形象,是增强非权力影响力的现实需要,成熟的人格不严自威。令他欣慰,“打铁还需自身硬”,成为从严治党的决心。

贾治邦富有家国情怀,在他近50年的为政人生中,以国家和民族为重,以家庭和个人为轻,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名利私欲为轻,把生态建设的基层实践变成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他在延安的市长任上,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鼓励人民群众生态致富,退耕还林发展林果;在陕西省长任上,发展经济追新求异,使生态农业、工业转化、循环经济全面发展;在国家民政部的副部长岗位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产生了革命性的困难救助成果;领航国家林业局,他尊重务林人和务林群众,科学建设,激发创新,破天荒地实施了为世界林业做出榜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功地组织举办了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工上庄严承诺: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贾治邦在国家林业局六年半的局长位置上,用一系列改革创新了林业现代建设的模式,探索构建了一座生态建设的“立交桥”。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又为十八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列为五个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望贾治邦的为政人生,他1962年4月入党,1965年9月参加工作,连任两届中央候补委员,连当两届中央委员,是一个无私无畏的探求者,全情投入,全力以赴,造福人民;他是一个建设生态文明的改革家,大胆实践,开拓创新,真情为民。他用足够的勇为和智慧,表现出了敢于在施政过程中忘我探索,敢于在决策过程中无私无畏,敢于在践行过程中恪尽职守的政治勇气;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体现出了科学求是,不怕犯忌,捍卫真理的领导魄力。

贾治邦的奉献和作为,人民把“中国改革十大杰出人物”的殊荣颁给了他,世界自然基金会把“自然保护杰出领导奖”授予了他。



信念铸就生态建设高度

——《唯实:贾治邦的为政人生》创作札记

艾前进  刘苇萍



伴随2014年元旦的钟声,我们为生态建设的改革者和实干家贾治邦先生出版了一部传记作品——《唯实:贾治邦的为政人生》。

我们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贾治邦先生的。他从延安当专员时就用生态建设引领人民群众治贫致富,当陕西省长带领全省人民建设秀美山川,担任国家林业局长领航全国搞林改,亲自致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把生态文明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中。一个为生态建设和保护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在我们心中的份量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极愿以我们低微的智能为贾治邦先生创作一部报告文学。

在一年多的采访创作中,我们的宗旨是不管读者的趣味和追求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只能写出一部以真实为本的严肃的人物传记。趣味也好,震撼人心也好,都必须让人物自身的命运、经历和精神境界去体现。于是,我们从他为政人生中的每一职任上,不面面俱到,只选择几件最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事情进行立体展示,在还原历史中保留本真,绝不胡编乱造、故弄玄虚,献媚于低级市场。

通过一年多的采写创作,我们最大的感触是,从延安走出来的贾治邦身上保持着一种“延安作风”,他把这作为为人命脉和为政灵魂的信仰。无论时代环境如何变化,人的观念如何变化,他都坚定信仰,守住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弘扬了党的优良作风。他是一个无私无畏的探求者,全情投入,全力以赴,造福人民;他是一个建设生态文明的改革家,大胆实践,开拓创新,真情为民。他用足够的勇为和智慧,表现出了敢于在施政过程中忘我探索,敢于在决策过程中无私无畏,敢于在践行过程中恪尽职守的政治勇气;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体现出了科学求是,捍卫真理的魄力。

贾治邦坚持守住信仰的精神高地,在做人为政中信的不是个人前程,而是党的前途;仰的不是小我利益,而是人民的幸福。贾治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信党的事业前程无量,群众的实践真实可靠。他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带企业;无论是在延安行署当专员,还是在陕西当省长;无论是在民政部任职,还是在国家林业局领航,他都注重倾听群众呼声,采纳群众意见。他善于倾听群众声音,鼓励群众畅所欲言,欢迎不同意见,允许有争论,经常去反省,对群众的意见建议合理的积极采纳,不合理的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在陕西主政期间,渭河流域发生历史大洪灾,在破堤分洪、涝区生产自救等议而难决的困惑中,他放下身段走入农村农民,及时全面地听取收集群众意见,把群众智慧转化为抢险救灾的决策,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贾治邦服务群众有目共睹,可谓捧出了一棵真心。抓工厂,他带领干部职工和知识分子同吃同干同学习;领延安,他带领人民群众通过生态治理发展生态经济脱贫致富;带陕西,他探索生态、交通、旅游、能化改革自我实现经济转型;搞民政,他在城乡低保和体系救助方面成绩不凡;管林业,他率先林改破题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生态经济质效引起世界林业瞩目。这其实是服务群众的一颗真心,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陕北人,根在共产党人的圣地延安,他把宝塔山视为延安的“城徽”。他清楚曾经弱小的共产党能够打垮敌人的层层封锁和次次围剿,最终在此扎根打败强大的敌人并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依靠的正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史料记载,延安古城呈“王”字格局,前面两道大抵相平,后一道底座呈弧形。站在空中观延安,南川河与延河在宝塔山下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这个“人”字正好顶在“王”字上面,也许这仅是大自然的一种神奇巧合。“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贾治邦自觉珍视人民群众,为民服务脚踏实地,走进了百姓的心坎里,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正气和风骨。只有对群众动真情,群众才会对你有感情。秉承服务人民的爱心,贾治邦在为政的47年里,不仅获得了各级的金杯银杯,而且更多的是人民群众金不换的口碑。

贾治邦是一个有信仰、有作风的人。他把“修于内”的信仰与“形于外”的作风辩证地统一,将真理的力量和品格的力量有机结合,使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完美对接。在他的为政人生中,做出了很多难事、实事、大事,把“打铁先要自身硬”的品行影响成党服务人民的坚强意志。针在石上磨,真在实中砺。贾治邦坚守信仰,把真实、踏实、朴实、老实作为“磨刀石”,磨掉浮躁,磨出真诚,磨除官僚作风,磨出了回报群众的利针,绣出了生态事业的盛景。他以真实为石,磨掉“虚言”之惑;以踏实为石,磨除“浮术”之乱;以朴实为石,磨祛“华名”之诱;以老实为石,磨断“伪事”之根。他在回报群众中老老实实干工作,主动作为干实事,深怀“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高风亮节、“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思维,“甘愿多栽树少乘凉”的胸怀,在他从政的每一职中,都体现出立足本期任职抓长远事的眼光,甘为人梯促实事,无私地为保持区域或部门、行业建设的连续性贡献智慧。

当前正面临着改革开放、经济飞跃发展的新形势,生态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如果读者们能从现任全国政协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贾治邦先生的一些“经历”中汲取到营养,我们便感到传导出了有效地正能量。

 (《唯实:贾治邦的为政人生》已由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2014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