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天地
艾佳 我所理解的“人”
发布时间:2017.03.31 编辑:本站 来源:本站

我所理解的“人”

——简析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

艾 佳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从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再到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使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两大政治事件,标志着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实主义文学,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

在现实主义文学这一阵容里,有无数的名家名作,作品中的人格或放荡不羁、或泰然处之、或深厚豁达、或胸怀宽广、或荒谬怪诞。但他们都置身于社会之中,坚定立场,奋勇迈进,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传奇。让我们沿着他们的足迹,品读现实主义文学。

不羁命运的传奇硬汉——海明威

有这样一种人,无论冒多大的风险,无论前方出现什么,历经狂风暴雨,依然奋勇向前,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便成功的刻画了这样一位硬汉形象。

综观对于《老人与海》的评价,海明威因之夺得诺贝尔文学奖,它是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 ,也同样入选了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围。毫无疑问,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是海明威全部创作中的瑰宝。

《老人与海》的叙事结构简洁而清晰,明了却耐人寻味,小说着重刻画主人公桑提亚哥的内心斗争,为保住拼尽力气而征服的大马林鱼而与鲨鱼的搏斗中看似是对他肉体上的挑战,而在本质上却是对他精神上的考验,这让我们看到了硬汉渔夫那坚不可摧的内心。老人终于在万分艰难中赶走了鲨鱼群,却遗憾的发现战利品只剩下一具光秃秃的鱼骨架,而他并不失望,因为他用强大的内心战胜了命运的挑战。那具鱼骨架便是对主人公桑提亚哥不屈精神的证明与奖励。

“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说的话,深深打动了读者,他所描写的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主人公桑提亚哥也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海明威自己也认为这是他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是极度突出个体精神与自然界的对比.证明了人的坚持之可贵之处,昭示了人类精神的极限性超越。老渔夫的心魂似乎永远萦绕在加勒比海的上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极限,如何超越自己的极限,完成在外人看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海明威让我们见证了勇气可以创造奇迹的事实,用他独特的“冰山一角”的创作手法真实、可靠地以主人公不屈的精神与生命的顽强征服了所有读者的内心。

在我看来,《老人与海》的故事与主人公桑提亚哥又何尝不是海明威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参加过一战,立下赫赫战功,受到过常人难以忍受的伤痛,经历过无数次的生死考验。战争使他心力交瘁,而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又使他心生厌恶,海明威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与人生观上充满了迷惘。也许在他作品中出现的“硬汉的斗争”所寄寓的正是海明威内心世界的痛苦挣扎。是的,若没有他思想与内心上的强烈碰撞,又何来这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海明威创造了一个传奇,一个不可战胜的硬汉传奇。

谈笑风生的讽刺名家——马克·吐温

有这样一种人,永不会在茫茫人海中趋波逐流,而是是非曲直,独善其身。他的眼中充斥着社会弊端与人心伪善,讽刺的措词犹如一把利剑直穿事实的心脏。马克·吐温,以他讽刺、幽默的创作风格,在谈笑中寄托着自己崇高的理想以及对社会的期盼。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就是这样的一部典型之作,故事叙述的是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遭遇种种历险与奇遇的故事,主人公哈克的内心一直与人们公认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观念进行着激烈的思维斗争,在社会标杆与自我良知的斗争之中,终于激发了哈克蕴含在心中的善良的天性和正义的力量,以内心的良知战胜了社会的偏见与法律的无情。

马克·吐温借助少年的行为抒发自己的思想,手法巧妙,作品中对宗教充满了讽刺与批判,凌厉笔锋尽显社会事实的丑恶,严厉蓄奴制的罪恶。更难能可贵的是,马克·吐温敢于摘掉“有色眼镜”,在作品中大量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勇于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

这部作品标志着马克·吐温创作中的黄金时段,与早期幽默、诙谐的叙述手法不同,这一时期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潮,以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因此,《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成为他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

这样一位对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家,以他幽默的智慧、诙谐的语言,揭露事实,戳穿真相,在黑暗阴霾中找到那束光明,照亮世界,他曾说:“不能一味逗乐,要有更高的理想。”他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尖锐地揭露了美国民主与自由掩盖下的虚伪,批判了美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社会弊端,诸如种族歧视、拜金主义、封建专制制度、教会的伪善、扩张侵略等,表现了对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自由生活的向往。

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并非仅是嘲笑人类的弱点,而是以夸张手法,更深一层的将它放大给人看,本质实是希望人类变得更完美、更理想。 马克吐温是值得人们所尊敬的,善恶、是非、虚实,他的笔下自有建树,打破常规,摆脱束缚,靠充满人性的思维去判断事物好坏,探究真理,这是一种哲学的思考。笑看人生,领略真谛,大彻大悟,又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

细心观察的深厚智者——莫泊桑

    有这样一种人,流落于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以无孔不入的态度、无微不至的关怀,报之以极大的热情探究事件的真实。莫泊桑,往来于人群中,以他的慧眼,丰富的阅历,看透人的心灵。

莫泊桑,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其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是将艺术性与社会现实性巧妙结合。用传神精确的语言表达和细腻的动作神态描写,深刻揭示十九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社会的黑暗,寄托了对社会最下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怀。

以他的第一篇小说《羊脂球》为例,这篇小说结构精妙,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始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批判色彩。小说中既体现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妓女“羊脂球”的善良,宽容,敢于牺牲的美好品性,也对处于社会上流的贵族与商人的伪善与自私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莫泊桑往往以点睛之笔来反应社会现状,引发读者的深思,在情节中便能很好的诠释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他的作品既有反映处于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痛苦与无奈的,也有讽刺社会小市民吝啬与虚荣的,还有一小部分则反映一种人性的光辉,即那份难得的信任与同情。

他的小说作品的成功,我想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作品的真实性,与朋友,笔友,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的接触与交流是其作品可以最大限度还原再现社会现实的基础,有了对社会的深度思考与细致剖析,才能用巧妙的手笔来放大社会现实,继而引发人们重新审视社会。这是作者的成功之处。

在当下的物质社会里,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将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写作思路投入到作品中来具体针对某种社会问题,往往也会获得读者一致的认同。短篇叙事小说的精彩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字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只在于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高度刻画与对小说主题的巧妙突出。即,精、巧、细,用最精简的语言来反映最复杂的社会现实,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灵感在于生活,在于社会,也许莫泊桑的现实创作手法也同样可以作为衡量当今社会风气的标杆。他展现给世人的不仅是一种手法,更是一种可以净化社会的灵魂。

立足宏观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

有这样一种人,始终立足于宏观,着眼于事物间的联系,视野广阔,角度广泛,以充满智慧、匠心独运的手笔游刃于人的心理、社会、历史与宗教之间,仿佛令读者亲临于作品的时空之中。

《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全书以库拉金、罗斯托夫、鲍尔康斯基和别朱霍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的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叙述了1805至1820年之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作者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极具思想和艺术容量。

博大的环境与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典型环境。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加以对比的艺术方法来表述,这样的体裁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更超越了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人文风味浓厚,思想深远,尽显卓尔不凡的风骨。小说里的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是这部作品备受推崇的另一个原因,如何通过一部文学作品观察社会,启迪心灵?托尔斯泰向我们提供了答案,透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可以放大到社会层面,社会现象固然纷繁复杂,但人物的思想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由此说明,人类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与见证者,这一点,对于读者也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立足宏观,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综观全局,则需以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列夫·托尔斯泰告诉我们作品中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人物与社会形态、历史进程是紧密相连的。在宏观的大陆上畅游,正需要我们不断的培养搜索与探寻精神。

抽象思维的荒诞怪人——加西亚·马尔克斯

有这样一种人,看似荒诞不经,离奇古怪,却别具一格,在作品的骨髓里自有一般风味。在如今,抽象的画作、雕塑人们不以为奇,但若提到抽象的文学,那就成为一件稀奇的物事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迷惑与不解,他的写作风格与他童年对神话鬼怪故事的热衷与痴迷,在他的心灵世界里,他的故乡是人鬼交混,充满着幽灵的奇异世界,这对他日后的作品题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社会秩序混乱,马尔克斯中途辍学,不久后又转到卡塔哈大学读新闻,同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1955年,作者以意识流小说为技巧的长篇小说《落叶纷飞》,为他今后的创作风格打下了基础。1967年,马尔克斯耗时18年写成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出版,奠定了他在当代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百年孤独》描述了一个令人迷惘困惑的神话世界,既有人类千百年生存斗争积淀而成的深层情感、经验与原始现象,也有现代人对人类前途与命运探索的焦虑与困惑。小说着重写布恩迪亚家族一百年的兴衰史,结构难以推敲和预料。那么这样的题材展示的是什么?首先,它应当是宗教文化的一种产物,马尔克斯自幼受南美文明影响,其次,《百年孤独》突出的是一种轮回,在他的描述中,每一次都隐含了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时间循环与回归,若说历史是个大的循环圈,那么社会现实便附于大循环圈中的小圈。作者之所以用循环的手法是想抨击种种落后与愚昧的社会现实,深层次表达原地打转的历史将会导致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消亡。《百年孤独》以混乱作为主题,象征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的社会现实,漫长的战争,无休止的党派之争,残酷的资本主义入侵等等。荒谬的时间循环则是落后的民族精神的体现:逃避现实,眷恋过去。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阻挡拉美社会进步的最大弊病。

由此看来,魔幻现实主义艺术能得到西方文学界的普遍关注,原因在于它们和西方现代精神意识是相契合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不断运用手中的哈哈镜、望远镜乃至显微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充满魔幻的现实世界。

现实主义文学,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无论对于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因为,它已经深深的烙印在社会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独具魅力,经久不衰。